数个世纪的黑暗

有了火把、油灯和烛灯这些发明后,很长一段时间内,人们都满足于这种微光照明。
不过,这种照明实在令人不爽。油灯和烛灯不停地冒着黑烟,还时不时地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。用不惯油灯和烛灯的人会因此感到十分头痛。
提灯的灯罩不是玻璃的,而是像筛子一样的金属薄片做成的,上面有很多小孔。从这些小孔里透出来的光微乎其微。
那时,人们还不知道,路灯为何物。晚上如果没有月亮,街道上就会漆黑一片。
当时可比现在更需要路灯。因为那时马路还不普及,土路高低不平,泥泞难行,到处都是垃圾。窄狭街道的中间有脏水沟流过。人们尽量贴着路边的房屋走。不过,这样走,也冒不小的风险呢。
有时,楼上的住户会从临街的窗户往外泼脏水。快活的儒勒·波拉斯是一部古代小说的主人公。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:
有一天夜晚,天可真黑呀!伸手不见五指!
我摸黑走在回家的街上,路已经走了一半了。突然有人从楼上的窗户里把一盆难闻的东西泼到了我的头上。
我被吓坏了,不知如何是好。我想,这要是返回去,朋友们看到我这副模样,不知该怎么笑话我呢!这不等于自投罗网,充当笑柄嘛!
所以,为了避免遭遇此类不愉快的事情,贵族们都让仆人拿着火把走在他们的前面。
从前的莫斯科也是这幅图景。每到夜幕降临时,街上便会陷入一片黑暗之中。
黑暗中,我们走到了宫殿的大门廊前。在离门廊二十步开外的地方,站着许多牵着马的侍从。他们在等候前来觐见沙皇的主人,等着送主人回家。不过,要想走到马跟前,得摸黑蹬过没膝的烂泥。
十六世纪,旅行家巴尔别里尼到过莫斯科,这段话就是他讲的。
然而,在莫斯科黑暗的街道上,有时会突然出现几十处亮光。这些光不是静止的,而是移动的;它们有时沿着街道排成长长一列,有时转过街角就消失不见了。
窗外的窗板被推开了。透过云母做的窗户,可以看到屋内的人跑到窗前,一脸惊慌地看着外面:街上为什么这么亮?难道是失火了?火光越来越近。沙皇侍卫队提着防风灯走了过来,后面跟着身穿外国长袍的骑士。原来,是侍卫队在护送外国使臣返回他下榻的官邸,沙皇刚刚在皇宫里接见了他。
一个外国人曾在日记中写了这样一段话:
宫殿的台阶两侧点着一些大大的油灯。庭院中央也亮着两盏大灯。我们回家时,已经快晚上十点了。六个莫斯科人举着大蜡烛灯,走在马前面;还有十六个莫斯科人提着灯走在使臣前面,一直把我们送到住处。


先一步了解阻燃技术信息、同行交流,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!

Published
Categorized as X